你一定体验过这样的中医看病流程:挂号时,拼手速也抢不到号;问诊时,无法一次性完整描述清楚症状,只能下次再挂号;问诊后,如果需要长期调理跟踪,只能频繁挂号,简单问题又不值得专门挂号。

近日,随着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的诞生,一场关于中医问诊“时间效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任度·素问能帮助用户理清模糊描述,形成就医前的“电子档案”,方便用户就医前了解自身基本情况,在与医生沟通时精准、全面陈述病情,达到更好的问诊效果。

当然,从发展阶段来看,任度·素问还是研究性大模型,需要与中医专家、医疗机构、诊所及科技公司等联合共创,才能真正大规模落地。

合作咨询,共同探讨大模型落地路径

未来,任度·素问很大可能会像打车、外卖一样,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你的康养助手。

政策倒逼与需求升级:数字技术重塑中医问诊的“时间困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显示,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医师数会达到0.62人。

但这一数字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三甲中医院为例,患者平均问诊耗时高达4-5小时(含通勤),慢性病患者年均累计耗时更长。基层与偏远地区患者因优质资源匮乏,跨城就医更使时间成本翻倍。

这种效率失衡不仅加剧医患双方的疲惫感,更直接威胁健康权益:亚健康人群因“怕麻烦”拖延就医,慢性病患者因复诊不便导致治疗中断,最终“小病拖成大病”的恶性循环屡见不鲜。

解决上述难题,中医的数字化变革是一大方向。

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数据局印发的《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促进中医药数据的共享、流通和复用,全力打造 “数智中医药” 。

在此背景下,任度·素问正在重构中医服务生态。一方面,针对日常问诊与健康管理,任度·素问支持全天候自查,辅助用户辨别问题的轻重缓急,既能避免过度医疗,又能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任度·素问正在成为医生的高效伙伴。传统面诊常因患者描述不清消耗大量时间,而‌任度·素问能帮助用户提前梳理关键病症线索,方便医生快速聚焦辨证核心。

智能咨询+预防性干预,任度·素问重塑健康管理新维度

在咨询过程中,任度·素问通过多轮对话、主动追问引导等精准采集患者症状信息,快速判断病因,并给出方案。

想象一下,一位因工作繁忙而失眠的女性上班族:白天感觉浑身没劲,肠胃还经常胀痛,吃点东西就不舒服。她只要打开任度·素问,输入自己的症状和基本信息,然后在任度·素问的主动追问引导下,进行多轮对话,短短几分钟,就能获得一份专属的个性化诊疗方案、食疗建议以及作息调整方法。

首先,任度·素问询问了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等问题,待回复后,给出了初步辨证分析。再经过一番详细的询问,任度·素问给出了辨证分析结果:肝郁脾虚,湿浊中阻。任度·素问解释道,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进一步加重心脾两虚,从而出现了所描述的一系列症状。

如果想采用食疗的方法,任度·素问会快速给出食疗方案。

还有没有其他注意事项?任度·素问给出了情绪焦虑加重、腹胀明显时的针对性加减方案,以及生活调理的建议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咨询流程。

智能问诊的背后,任度·素问还能带来一系列隐形价值,比如,预防性干预方面,帮助用户在亚健康阶段及时调理,降低疾病恶化风险与后续医疗支出。促进资源公平,偏远地区患者通过任度·素问可获得指导,打破“就医鸿沟”,让用户在与时间赛跑的健康保卫战中,抢占先机。

采用moH架构,任度·素问的技术密码

任度·素问的“快、准”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传神语联自主研发的混合熵(moH)技术架构,通过三层进阶训练,让大模型兼具“老中医的智慧”与“超级计算机的效率”。

01.通用推理层
先进的基础架构赋予任度·素问强大的逻辑推理及泛化能力,使其能快速理解用户口语化描述,并辨证分析。

02.中医知识层
基于千亿级中医知识库(含《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典籍)和百万份数据训练,任度·素问能遵循八纲辨证、方剂配伍等规则,确保辨证如医者亲临。

03.动态优化层
基于moH架构,任度·素问能实时学习用户反馈与新医学成果。例如,某用户反馈“茯苓剂量引起腹胀”,系统自动学习该知识点,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实现越用越“懂你”。

此外,轻量化设计(9亿参数)与本地化部署能力,让任度·素问在低算力环境下仍能快速响应,保障问诊流程不卡顿。

从时间经济学视角,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正用技术重新定义中医效率。任度·素问通过智能问诊梳理用户健康信息,辅助用户提前掌握核心病症线索,并在医患沟通中实现症状的高效对齐,显著提升诊疗决策精准度。

在数字化时代,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正在让古老的中医,真正成为现代人的“时间合伙人”,让用户掌控健康生活的主动权。